中国少年留学生,住在美国家庭是怎样的体验?
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,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送孩子出国留学,有的选择父母陪读,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离不开,给孩子选择了寄宿家庭。
选择寄宿家庭,有时是被迫的,但有时也是主动选择,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、生活和文化,以便早点地融入。
朋友同学的孩子,有好几个都选择了寄宿家庭,有感恩有快乐,但也有一些烦恼,因人寄宿家庭而异。
大学闺蜜的儿子邦 邦初三时去美国留学,因为在北京没有户口,不能参加高考。闺蜜的大哥定居美国,可是他们还是想锻炼儿子,选择了一所私立的教会学校,以及学校提供的寄宿家庭。
这家的男主人是个牧师,家里有四个孩子,两儿两女,加上闺蜜儿子,就五个。
邦邦来芝加哥大学游学时,住在我家,我带着参观了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,我们聊了很多。他说,很***能生活在家六年,就跟自己的家一样,他是独子,而在这个大家庭里,他有四个兄弟姐妹。
五个兄弟姐妹分住五个房间,吃饭是同样的五份,干家务时了是分工、合作,过节收礼物时也是差不多地、有个性差异的五份。六年间,他收到了太多来自寄宿家庭的爱。
如今,邦邦已经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大三的学生,多年来,每到美国的节日,他会回寄宿家庭,和他们一起过, 就像好个家庭的一员一样,事实上,他就是一员。
好几个亲友的孩子都难忘寄宿家庭的温暖和爱心,但也有的提到了一些烦恼,有的说寄宿家庭太吵,影响学习;有的提到和房东儿子共处一间,住上下铺,没有独处的空间;有的提到房东不尊重自己的隐私等。
我想寄宿家庭和正常家庭一样,存在关各种各样的问题,双方都要加强沟通,主动调适。不用说和别人了,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,也是矛盾不断,需要及时沟通和调适。
普通家庭的留学生在国外真的就这么被容易歧视么?
什么叫做普通家庭?这个问题就有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意思,一个自信自强自爱的人是不会被歧视的,因为就算有歧视也会被他无视。首先我们不要因为什么家庭普通、人在国外就潜意识里自卑,这样也许很多情况下不是歧视也会感到被歧视。所以首先心态要对,能力要增强,人要自信,歧视哪里都有,国内就没有男女歧视、地域歧视吗?关键是你一点都没放在心上,所以就感觉不到。为什么在国外的“普通家庭”留学生就容易被歧视呢?这个问题出发点就不对咯
不管是富二代还是普通家庭,在异国他乡难免会有不适,也会遇到被歧视的情况,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,我们不欠他们,也没做伤害他们的事情,没必要觉得自卑,做好自己最重要,也没必要去为了部分人的歧视眼光而去争辩
作为一个过来人,还是给你点自己的见解。在加拿大5年了,你出国在外,身边富二代多了去了,当然一般家庭的也有。歧视肯定会有,哪怕是跟你一样的普通留学生,也不是所有的富二代心态都不好。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态,那么关注别人想什么,活着累吗?用自己优异的成绩,自然会堵住大部分人的嘴。做好自己就可以了,不用去比较
出国留学的孩子一般都是什么样的家庭?工薪及农民家庭的占多少比例?
一般都是收入比较高的家庭,最起码是中等小康水平。
英国花费大概是每年40万左右,美国大概是50万左右。
所以,你出国留学,除非是全额奖学金,否则一个普通的家庭,承担不起。
40——50万,即使不吃不喝,一个月也要纯收入3.5——4.2万左右。
拿北京市为例,2018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工资是145766元,全市城镇单位年工资是76908元,全市就业单位年平均工资是126476元。
这还是北京市,全国平均水平根本达不到这里。
当然,高端精英家庭除外,因为我们毕竟不是***都是精英。
大家还记得那个张另人心酸的照片吗?
七岁,美丽的童年,小小年纪出国读书。回国途中还要承担感染的风险。
一张诱人的绿卡,多少父母的良苦用心。
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,往往独立性强,但亲情淡薄。
这真是孩子想要的生活吗?
咱们再看看农民家庭。
我们这儿一人一亩一分地,除去成本一年大概收入是500元,一家三口是1500元。
根本不能满足生活需求,所以许多农民选择出门打工。
这就是“农民工”的由来。
如果有技术的话,他们的工资大概是日工资是200——300元。这还是在工地的工资。
一年的工作时间也只有九个月时间。(正月,冬季由于温度低也不能施工,春节)
他们一年的收入只有五万——八万左右。
这还是年青力壮,有技术的。没技术的只能去做保安或去工地当小工。一年也只有三四万的收入。
一个家庭有老有小,除去孩子上学,老人看病和日常花销所剩无几。
这就是农民家庭的普遍状况。
就连孩子在国内上大学也多是助学***和贫困生补助等国家资助。
他们有能力让孩子出国留学吗?这恐怕只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已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在外国家庭中生活的留学生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在外国家庭中生活的留学生 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